3月31日下午16:50,在10号楼501会议室,作为见习基地,科研室举办了一场“一线教师的科研”专题讲座,旨在帮助见习教师系统地掌握教育科研方法,提升专业能力。本次讲座由学校科研室魏春丽老师主讲,内容涵盖教育科研的定位、选题策略、课题申请路径、研究方法及成果转化等核心内容,讲座吸引了众多青年教师参与。
讲座伊始,魏老师结合《与一线教师谈科研》中的观点,阐明了教育科研应通过科学方法探索教育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最终服务于教学实践。她强调,基础教育教师的研究应聚焦“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即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将成熟的教育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而非单纯追求理论创新。例如,通过课堂互动优化、作业设计改进等微观层面的实践,逐步提升教学效果。针对教师普遍困惑的“如何选择研究问题”,魏老师提出了四大思路,即立足工作需求、紧跟教育改革、借力社会热点、借鉴成功经验。
结合学校近年立项的市区级课题案例,魏老师详细解析了课题申请的层级与策略。她指出,青年教师应根据自身能力与资源,优先选择“微观层面”的课题,如教学方法创新、学生行为研究等,避免选题过于宏大。例如,2020年市级青年课题《基于共情能力提升的初中生网络欺凌干预研究》,从线上教学期间学生的网络行为问题切入,通过设计干预方案,最终形成可推广的实践成果。
在研究方法上,魏老师介绍了“三法两工具”,强调方法的适切性。她以课例研究为例,指出其核心在于“呈现课堂教学改进的故事”,需包含背景分析、情境描述、问题讨论与理性诠释四要素。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发表同样关键。魏老师列举了多项省市级征文与评选活动,如“黄浦杯”长三角征文、“浦东杯”优秀论文评选等,建议教师根据成果形式选择合适平台,逐步积累学术影响力。
讲座尾声,魏老师总结道:“教育科研并非高不可攀,而是扎根于每一节课、每一次师生互动中。青年教师应以问题为起点,以行动为路径,让科研真正服务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参会教师纷纷表示,此次讲座内容详实、案例生动,为自身科研之路提供了清晰的方向与实用的工具。
作为每年获评优秀的见习基地,学校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搭建学科发展年等交流平台,助力见习教师提升科研能力,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创新活力。
撰稿:孙可
初审:陆伶俐
复审:陆如萍
终审:瞿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