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下午,第二批加入特需课题的同学首次参加特需通识课程。本次通识课程分为文理科两个会场,使同学们可以收获更具针对性的学习体验。
选择理工类学科的同学们在7号楼401参加了由高二(6)班叶天杨同学主讲的课题研究经验分享活动。
活动伊始,叶天杨同学首先强调了课题选择的重要性。叶同学建议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真正感兴趣且难度适中的课题,这样能够极大地提升研究的积极性和持久性。并且要从实际出发,关注那些自己日常生活或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这样研究的方向会更加贴近实际,成果也更具价值。
接着,叶天杨同学提到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注意辨别信息的可靠性。叶同学还特别强调了文献综述的作用,不仅能为同学们提供理论支持,还能帮助同学们直接找到研究的切入点和创新点。
此外,叶同学也分享了他的时间管理经验。他建议同学们制定清晰的课题研究计划,并将其分解成若干个阶段性目标,这样有助于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保持合理的时间分配。最后,叶同学也建议同学们遇到困难时要积极向导师请教、时常和同学沟通,保持不断研究的动力。
选择人文学科的同学们在7号楼215聆听由田金宗老师带来的关于“材料的获取与解读”的讲座。
讲座开篇,田金宗老师强调了人文研究中材料、论据的重要性。“无证不信,孤证无立”。田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上海图书馆网、中国知网等多个学术研究论文网站,新的资料获取渠道令同学们眼前一亮。
紧接着,田老师对于如何理解、联系并延伸材料做了详细的说明。首先,论文中的页脚注释解释了什么?注释对标什么参考文献?这个参考文献对于同学们的研究是否有帮助?通过田老师的讲解,大家对如何通过阅读获得更直接的证据或资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其次,在看到材料中图画或单独的艺术作品时,应了解作者背后的价值倾向并结合时代背景再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其三,在多篇同题材料中,要学会互相补充,通过前后线索、篇幅长度等,尽可能还原事件原貌,使研究更具准确性。同时,对于一段文本,同学们还需学会结合人物生平、时代背景进行反读,怀着批判、质疑的态度,既可以使大家读出文本的“潜台词”,又可以增强思维能力。
这两场分享使同学们对课题研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为同学们梳理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相信同学们定能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更加理性的思维,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以期进行更有深度、更具创新性的研究。
供稿 高一(2)班吴芯芸
高一(2)班吴宇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