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沟通世界,拥抱磅礴时代——记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参观
在繁华的上海,隐藏着一座音乐的殿堂;这里不仅是演奏者的舞台,更是音乐爱好者的圣地……5月17日下午,我校管乐团与清唱社学生代表在孟晓明老师、徐子凯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捷豹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海交响乐博物馆参观学习。
中午12:50分,老师带领学生从7号线高科西路站出发,到达了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拍集体照后,学生代表们分成两组:中一、中三组参观音乐厅,中二、国际部组参观附近的博物馆。
捷豹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地处繁华地段,然而踏进音乐厅,一切喧嚣顿时烟消云散。讲解员为大家介绍:1200座的主厅采用葡萄园式构造,建筑设计服从建筑声学设计,声学理念是将音乐厅本身作为一件极佳的乐器。主厅色调温暖、开阔大气,每一处细节无不凝聚着设计师矶崎新和丰田泰久的良苦用心。400座的演艺厅则拥有完美的体量比例关系,特别适合演奏室内乐。它配备了领先的录像转播和录音设备,可作为演出形式多样的高品质录音棚来使用。在观众席围栏外沿布满了条状的声学饰面,从而达到此厅完美的音效。据讲解员介绍,通过移动座位,演奏者和观众可以做到几乎“零距离”, 充分体会音乐的美妙。最后,我们参观了音乐厅的“秘密武器”:隔振器。这些隔振器由巨型弹簧和钢筋组成,使其成为“全悬浮”的建筑,将地铁驶过时产生的振动与噪音减到最小,保证最佳的声学效果。
宝庆路3号老洋房建于20世纪20年代,原来是德国人的宅邸,后来被“颜料大王”周宗良购买作为主要居所。2017年10月,这座常年大门紧闭的著名私人花园 “变身”为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一进门,就可以看到一架有着百年历史的三角钢琴,这是中国第一架音乐会用的大三角钢琴,1921年由上海交响乐团前身上海工部局乐队指挥梅百器购于欧洲,在上海交响乐团服役至2014年。大家看着这架历史悠久的钢琴,纷纷拍照留念。馆中还陈列着国内现存最早交响乐演出节目单,工部局乐队录制的黑胶唱片……还有“数字视听室”,可以欣赏中国交响音乐史上的珍贵作品,如黄贻钧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在1962年录制的丁善德《长征交响曲》第三乐章,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独奏、陈燮阳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协奏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在馆中聆听历史的声音、品味历史的痕迹。
1879 年1 月8 日的《字林西报》上刊登着一则广告:上海公共乐队将于兰心戏院演出。关于上海公共乐队成立的年代,虽说法不一,但这则消息,也是最早关于中国交响乐队的报道,通常被视为上海交响乐团诞生之始。对于这百余年,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说:“这是一个中国乐团跨越三个世纪的传奇,是一个乐团与上海城市呼吸共融的故事,是交响乐在中国落地生根发展绽放的史诗。”
“音乐沟通世界”是上海交响乐团的使命。它在中国最早广泛地把交响乐介绍给中国观众,最早发掘并演奏中国管弦乐作品,最早培养中国的音乐人才,最早登上琉森音乐节、柏林爱乐大厅、卡内基音乐厅等耀眼的国际舞台。它用音乐家们的世界胸怀,拥抱着这个磅礴而热烈的时代。
供稿:中三A班易莲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