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我校周灵丽同学参加团中央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活动
这个暑假开始至今,我校中二(3)班周灵丽同学参与了 “各民族青少年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经历了学校推举,上海市遴选,最终上报中央的重重筛选,她有幸成为上海市三位代表其中的一员,和来自各个民族的青少年线上相聚。9月开始,周灵丽每个周末的白天进行线上集中授课或演训,平日晚上展开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不断打磨民族故事,锤炼宣讲能力。
“民族团结”这个熟悉而陌生的词汇,对她来说是模糊的。她似乎也从来没有思考过和询问过,爸爸是汉族,妈妈是土家族,他们为什么会结合在一起?而从何虎生教授《中国共产党有着怎样的历史》的授课中,她找到了答案。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发展生产力,国家越来越富强。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流,相互通婚,民族之间实现了空前大融合,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也达到了空前繁荣。
在博学多才的老师们的指导下,周灵丽有了飞速的成长。无论是程立耕老师的《宣讲表达与呈现》,张佳鹏老师的《厚积薄发,量入为出》,还是马丁老师的《神奇的表达技巧》,都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讲解滋润她的心田,印刻在到她的脑海里。“演讲之前 手心出汗,紧张的难以呼吸是为什么呢?”高同学苦恼着。“演练演练再演练,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深呼吸,讲个小笑话作为开场,等等技巧可以调节呼吸,缓解气氛,释放情绪。” 程老师滔滔不绝地给他们传授小技巧,还推荐了不同年龄段应该阅读的书籍:“席慕容,余秋雨的散文集都是很不错的选择,他们对青少年的感性认知的培养、帮助是巨大的。”在与老师们的交流下,她和同学们渐渐开拓视野,打开了新的格局,对于演讲与民族团结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如何讲好民族故事?这场培训让周灵丽有了最深切的体会。小组课上她的改稿经历一波三折。由于时间仓促,准备不成熟加上自己的不认真,她的第一个宣讲故事平平淡淡,仿佛一粒尘埃,淹没在茫茫的人海之间。这时,马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她:“民族团结并不止于笔墨。你要真正的用心去找故事,让观众感受你的热情。”于是从“援藏老师”到“红军儿童团团长”,她在不同的素材间飘忽不定着。最终,“三千孤儿入内蒙”中内蒙古与上海之间感人肺腑的情谊感动了她。白天上学,晚上熬夜搜集资料,费尽心思组织语言,她挥毫笔墨就成一稿,不曾想却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故事内容太长,依旧是找不到出彩点。”马老师的意见让她瞬间心中如山崩地裂,眼泪更是控制不住的充满眼眶,但马老对她的殷殷期盼,精益求精的精神,让她感觉到她的投入远远还不够。
再次从零出发,重整旗鼓,周灵丽投入到茫茫素材搜寻之中。功夫不负有心人,正当她焦头烂额时,“种子精神”——复旦大学钟扬教授的事迹跃入眼帘。他三次援藏,对国家种子库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种“种子精神”不正是民族精神宝贵的财富吗?在之后的很多个漆黑的夜里,马老师与她在云端共同修改完善文章,打磨,再修改、再完善、再打磨……历经了千锤百炼,终于完成定稿,她终于能骄傲地站在摄像机和“观众们”面前,以“云演讲”方式,把《雪域高原上的“种子精神”》事迹分享给同伴们。
程老师的一句话始终印刻在她的心里:“当一个人为他喜欢的事情,付出1万个小时,他就成为了’牛人’。”这次活动极大锻炼了她的写作水平,提升了她的演讲技巧。各位老师的授课精彩绝伦,引人入胜,不仅让她明白了民族团结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而且使她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会讲故事的人,民族文化需要青少年去传承,更需要他们将这些故事讲给越来越多的人听。
“留下的每一粒种子,都会在未来生根发芽”通过这次活动的熏陶,“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思想种子也悄然播种在周灵丽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她相信将来,他们这些青少年定能为民族团结的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手足相亲、携手共进,在追梦路上共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