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学
转载新民晚报:追逐“形而上的列车”
作者:上海市实验学校管理员 来源:上海市实验学校 日期:2005-11-143431
(图片共1张)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学院的大四女生俞冰夏今年才19岁,最近她成了新闻人物——仅花了3个月时间,她翻译了意大利符号学家、哲学家安贝托 艾柯的英文名著《悠游小说林》,目前已由三联书店正式出版发行。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部学术书,俞冰夏成为上外新闻学院第一位大学生翻译者。上周,记者走近这个喜欢挑战智慧的女孩,发现她与普通女大学生不同—— 爱好兴趣有些“ 另类”,却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个性。
喜欢挑战智慧
她与这个时代同年龄的大多数女孩完全不同,尽管她自己并不认同。
记者与俞冰夏见面是在她那间书房里,面积不大,四处摆满了书。莱蒙 拉迪盖的《魔鬼附身》、马尔克斯的《番石榴飘香》、Henry James, 的评论文选、电影符号学家梅茨《电影的意义》《加缪与萨特》、萨义德《格格不入》等等,还有一些翻译理论和语言学的书。乍一看,像是进了一位文学系教授的书房,几乎全是纯文学作品和学术研究著作。
“我平日里看的这些书很少在宿舍与同学交流,的确,一般的年轻人都不怎么感兴趣。”俞冰夏这样说。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小说,多数是喜欢言情和武侠,喜欢网络文学,俞冰夏爱好的却是“先锋派”、“抽象派”。现在的大学生人人整天抱着网络不放,俞冰夏也是网迷,不过她上网不是为聊天,也不玩游戏,而是为了寻找当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最新专著。
“可不要把我当成一个‘怪女孩’哟。”俞冰夏说,“我喜欢那些经典作家和经典音乐人,是因为他们是最聪明的人。我喜欢追逐聪明和挑战智慧,这种对知识和智力的考验,让我宛如有无人之境的快感。”
执着从不退缩
4年前,她毕业于上海市实验学校,16岁便成了上外的一个大学生。刚进大学,她第一次读到艾柯的符号学论文和他的符号小说。俞冰夏承认,当时只觉天昏地暗,像是走进了一个迷宫,很难读懂。这时候,这个女孩显现性格中最突出的一面:执着。
“就是因为难懂,我下定决心,去做一个艾柯的模范读者,试图解开围绕他作品左右的符号流动方式。我选择的方式则是去转化另一种符号—— 也就是翻译。”
从此,俞冰夏的床头柜前,摆满了艾柯的小说、专著。大三时,她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了《悠游小说林》的英文原版,立刻爱不释手。此后,在三联书店的出版目录上,她又看到此书中文版即将发行的消息。可等了几个月,不见出书。一打听,才知道出版社一直没找到译者。“我可以编译”,俞冰夏与编辑一商量,双方一拍即合,于是有了这个大学生出书的机会。
《悠游小说林》是一本以小说手法写成的学术书,书中主要探讨小说的形式和手法。它引文非常广泛,涉及当代很多的作家。翻译这样一本专著并不容易。俞冰夏通读了能找到的关于艾柯的书,首先做到能够准确表述原著者的观点。随后,她又借来原著中所有引文的原版作品,仔细阅读。
《悠游小说林》中,法国作家奈瓦尔的《西尔薇》是频繁出现的资料。可这本书,国内找不到法文原著。正巧,去年暑假,父亲带着俞冰夏到欧洲旅游。行前,她暗下决心,要在法国找到这部原著。那天到了巴黎,俞冰夏没有听从导游的计划,只身来到市区,一头扎进了书店。快到黄昏的时候,她终于在巴黎拉丁区的一家旧书店里,找到了这本法文原版的《西尔薇》。“花了两个欧元,我成了旅行团里最开心的人。”俞冰夏说,“那就是我的执着,如果我爱上了风,我会不顾一切去追风。”
求知从未停止
已是大四的俞冰夏现在《中国日报》实习,不过,和其他同学不一样,她没有急着找工作。她准备报考几家美国的著名大学,继续她的符号学研究。她告诉记者:“翻译这本《悠游小说林》肯定不是我学术追求的尾声,而只是一个开始。对智慧的渴求是没有停止的。”
在《悠游小说林》的编后,俞冰夏为感谢周围朋友的帮助,写下这样一段文字:“生命中那么多的朋友,对我仿佛都像树林里的植物,无论你们是苔藓、蘑菇还是灌木,都让我感到生活的美好,并相信写作、翻译、求知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徘徊漫步,那是我们必须去享受的。”
除了符号学之外,俞冰夏另一个学术兴趣:隐喻学。她所在的上外新闻学院,没有一门相关的课程,就凭着一点点兴趣,俞冰夏找来了所有有关的书籍,其中有荷兰新闻语言学家Van Dijk 全部的论文,还有美国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的专著,以及苏珊 桑塔格的《疾病的隐喻》。她正在把这一领域的作品串连起来,包含了自己的理解并结合其他领域的尝试,准备写一本新书。
结束采访时,俞冰夏打开录音,让记者听了《重庆森林》原声带里的一首歌,名字叫“追逐一辆行而上的列车”,她说:“我希望这是我的未来。这辆列车装载知识、力量、爱和其他东西,它会带领我去和生命中的某个重要的时刻会合。但我如今还在追逐它。”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