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学
实践与思考同行——高中部召开特需课程研讨会
作者:袁万萍 来源:上海市实验学校 日期:2012-12-132219
(图片共9张)

12月7日晚,高中部特需课程指导老师汇聚于10号楼学生自主研究进行了研讨交流。与会还有徐红校长、瞿祖芳副校长,高二年级组长朱琳老师。

会议由高中部袁万萍老师主持。袁老师简单回顾了2011学年第一轮常态类特需课程在项目申报和审核、课程实践与探索、成果鉴定与评价等三方面的创新与突破,并指出其在“特需”概念的界定以及“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护长容短”的课程核心理念的贯彻上的突出意义。

徐红校长联系了郑杰老师科研讲座中的“学习”、“有效学习”、“目标”、“经验”、“环境”等关键词指出:“特需”是立足于学生,满足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望,是真正解决学习者的需求和问题的课程,它能给予学生以自主能动地探究和学习的最大的自由度。这样的学习是有效且让学生身心愉悦的。但作为新生事物,特需课程还有不少待突破和完善的领域,此次交流和研讨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思考和需求。

随后,围绕“特需课程开发与研究型课程的界定与厘清”、“如何帮助学生发现潜质、发现特长并保持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生自主研究中心的使用和管理”、“如何为三类学程的特需课程进行课程群的建设”等议题老师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佘文骅、王维宪、熊玉梅、陈夏明、陈景红等老师基于自己的特需实践作了相关的主题发言。

应约参加本次会议的解放日报记者李爱民老师也谈了自己的感受。李老师与实验特需课程的结缘始于对享受创作假的闵越同学的报道,然后一路“跟踪”:从“1”到“2”、到“24”、到“50”、再到这学年第二轮常态类特需课程。她认为“特需”从学生需求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掘学生优势潜能的课程设计是从逻辑起点上的根本性的改变,是真正迈出了个性化教育的步伐。在闵越的苗子破土后又将眼光关注到更多像闵越这样的学生,从机制上探索创设出了为学生个性化需求而量身定做“特需课程”,从而拓展了个体学生不定向的特长发展的道路。

学生“特需”倒逼教育改革,学校“特需课程”作为一项教改举措,在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中,一直在不断突破各种障碍。此次研讨大家交流了一些实践经验,也提出了具体的思考和问题,如评价、升学通道等需要宏观政策支持的问题,对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高中部
2012.12.12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