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学
开放学习资源,拓宽教育视野
作者:仇虹豪 来源:上海市实验学校 日期:2014-08-282420
(图片共7张)

8月27日,我校小学部、中学部和国际部全体教师齐聚学校报告厅享受了“开学第一课”组合式培训套餐。与以往沿袭实验学校每学期开学自我组织教师专业培训的惯例不同,本次主讲教师不再是单一的教育领域学术权威,而是吸纳了包括教育实践者、资深媒体人及教育管理者在内的各方人士参与,从多个角度来观察、呈现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遇到的问题和基础教育的未来走向。
第一场讲座《从美剧看教学设计》由普陀区教育局副局长周飞老师主讲。周老师是上海市历史学科特级教师。他既是教育的实践者,也是教育的领导者。此次讲座,周老师以他的一节全国历史学科教学比赛课为例,以教学设计为线索,向我们展示了历史教师以“史料图片”“名家名画”等物品跨界迁移来突破教学设计瓶颈的成功案例。其要旨为:在教学材料选择、课本内容重组、教学内容表达和教学过程、评价上动态契合学生的需要,即在表达上体现教师的自我实现价值,在目标上满足学生的学业发展需要,用情感来构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桥梁。周老师教学设计主题之外的高附加值“副产品”更是让我们的老师眼前一亮,一个是宣讲式教学形式,一个是他个人的成功发展经历,带活了现场氛围,唤醒了每个老师的成就动机,为后面的其他培训预设了基调,提升了每位教师的培训参与度。
第二场讲座,学校邀请了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新闻中心主任沈祖芸。沈祖芸老师是资深媒体人,也是教育的思考者。她以“教育,能看到什么?”为题,用教育中“传统的惯性困境——现今的尝试突破”的内容对比逻辑,展示了每位教师习以为常的问题,而沈老师则从媒体人的视角阐述了教育依存环境、学校形式和学生发展,让我们每个老师为之一振,耳目一新。教育本在教育之外,沈老师旁征博引,娓娓道来。互联网时代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同时也倒逼了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更新。沈老师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理念,展示了教育研究的趋势,给教师们推荐了学生发展跟踪记录软件,激起大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改的强烈愿望。让实验学校老师倍感亲切的是,在沈老师例举的尝试突破举措中明示了我校的特需课程是符合课程特征的,是符合学生个性发展和教育发展大趋势的。资深媒体人的肯定给了我们课改前行的勇气。
第三场讲座由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主任主讲,张韫博士进行了部分软件技术演绎。尹主任是教育管理者,也是实验学校发展的设计参与者和咨询专家。本次他给我们分享了他看到的美国基础教育,以及他对中美两国基础教育比较的思考。尹主任认为“在教育前沿趋势上,中美两国的基层学校之间并没有差异,我们完全有可能做得更好”这个结论在我们国家的比较教育界绝对是空前的,同时也绝对是事实,我们珍视用自己的大脑客观地处理自己眼中的高保真信息。用信息化的教育应用来表达脑科学的研究成就是可行的,指出了学生学习、发展性诊断/评价的技术通路,使我们看到“差异化——同质化”的教育取向争执消弭的趋向,是真正实现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发展个性的必然之路。为此,一线教师需要在两点上做准备:认知上承认学生差异,技术上学会测量。这两点准备必然会引发整个世界师范教育和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变革,我们学校教师有幸第一个获得这个信息。此后,张韫博士从操作层面让我们体验了常见的教育应用资源,呼应了尹主任对技术应用于教育改革的论断。教师从接触应用开始,养成主流技术习得、应用习惯,有效实现教学需要。张博士的成功对我们学校的启示是教育改革的实现必须依托人差测量和IT技术,也可以作为我们学校发展的一个必要选项。
三个不同领域的培训内容,反映了一个主旨:个性化是教育主题趋势。周老师强调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后两者则强调的是教师依托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场讲座结束后,徐校长作了新学期工作报告,布置了各部门发展任务。
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教师发展不仅是“被培训”,更多的是满足广大教师培训的需求度和深度,相信今天的三场培训会让实验的教师们在新学期工作中有很多可以思索和回味的地方。

校长室 科研室
撰稿:王文革 陆如萍
摄影:孙顶峰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