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学
《文汇报》近日刊载我校校友宋亦青的文章《重视儿童的“天赋兑现”》
作者:马季荣 来源:上海市实验学校 日期:2016-02-182511

  2016年2月5日出版的《文汇报》刊载了我校校友宋亦青撰写的文章《重视儿童的“天赋兑现”》,推荐各位老师仔细阅读,为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作者在文中这样回忆他在母校的学习经历:

  看到这些课程, 不禁让我联想起儿时在实验学校上过的一些课。 比如在一年级的儿童哲学课上,老师让我们探讨“为什么人不可以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给我们读意识流小说和现代诗,让我们上台即兴作诗,即兴辩论。回想起来,我简直惊讶于一年级孩子的理解力。所有孩子,无论是调皮的还是害羞的,都很喜欢这门课。我一路以来对哲学留下的印象是有趣好玩,充满美感。中学的文科交汇活动,由上海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来给孩子上瓷器、青铜、书画的赏析课程,并带去博物馆参观,每次细看一个馆,再由历史老师补充知识,语文老师辅导写作观后感。对中学生来说,或许听得一知半解,但却从此让我对“文史博”有了自发而长久的热爱。
  由此想到,现在中国正如火如荼地给教育减负。减少标准考试压力是个正确的方向,只是在减负过程中增加了什么?是否减去了机械的考试但是增加了更多的思考、分析和创造的机会?美国对天赋儿童的教育内容,我们是否也可以借鉴一下,或许会对所有的学生有益处。

  编者是这样评论这篇文章的:

  就像一粒种子从生根发芽到茁壮成长需要适宜的土壤和环境一样,创新人才从孩提到成人的系统培育,也需要适宜的文化土壤。
  “有天赋的儿童”,这个极易成为创新拔尖人才的群体,如何对其进行科学识别、因材施教,历来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也是难题。在中国,天赋儿童很容易直接和“天才少年”、“神童”划上等号——关注的目光从来不缺,但个性化、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却稍嫌不足。
  须知,让天赋儿童健康成长、发挥所长,不仅有助于其个人发展,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充实、丰富国家的人力资源库,增强国家的软实力。美国对天赋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眼下,一些全新的科学研究结果正在催生对“天才少年”培养的全新实验,刷新了人们对“天才少年”的传统认知。可以说,美国在识别、培养天赋儿童方面的实践经验,对中国的创新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校友介绍 ——

  我校1996届校友宋亦青,1986年进入我校小学部学习,1996年高中毕业,后成为美国联邦注册会计师,沃顿商学院金融 MBA、威廉玛丽大学财务硕士研究生,先后任职于美国安永、花旗投资和贝恩战略咨询公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