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学
总有一座灯塔为你照亮——高一年级特需总结性汇报
作者:袁万萍 来源:上海市实验学校 日期:2016-06-072793
(图片共6张)

6月2日下午,我校举行了2015学年高一特需课程总结性汇报。同学们分享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交流感受,展示成果,收获颇丰。

本次特需总结性汇报共有28个特许课程组,50名成员参加;以六班同学为主,共分为五个大组进行审核汇报,分别为:社会与人文组一,社会与人文组二,数学与理工组,生物与化学组和信息与分析组。所有大组共16个评委,从选题、学能与表达多方面入手,结合研究过程与结果,对总结性汇报作出客观评价。

总结性汇报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1、学生对于自身研究的过程性阐述与成果展示;2、评委对学生汇报中的不明确之处进行发问答辩;3、旁听的中三年级同学与台下候场的参加特需课程的同学进行问答互动。

汇报过程中,同学们的特需课程丰富多彩,各有千秋。有的同学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点滴,会用数学模型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找解决方案;有的同学出于对历史的兴趣,投身研究上海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有的同学喜欢美术,另辟新径,将信息技术与绘画相结合,独树一帜。多样的特需课程体现了实验学子丰富学习生活的星星点点。

高中部副主任袁万萍老师对特需课程作出这样的诠释:“开设特需班到现在,三年的时间里,对于评价环节的安排,有很大的转变。今天的特需课程成果展示这样一种形式,便是评价转变的直观体现。我们开设特需课程,目的是发扬学生长处,保护学生的兴趣与潜能,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几年的磨练,使我们的选择更加谨慎,方向更加清晰,目标也更为明确。

作为16位评委中的一员,历史老师佘文骅老师对特需课程有着不同的见解:“开设特需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特别需求,但终究是课程,而并非课题。你可以做课题,但必须如课题般有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有一个过程性的体验与经历。这样的一个课程,结果未必有多好,但只要亲力亲为,亲身实践,对于你自身就是一种创新。成果只是一个与过程并列的环节,甚至是一个次要的环节。完成教学内容,体验并经历自主学习,才是特需教育中最大的收获。

一部分中三同学也报名观摩了本次高一特需汇报。看了学长的特需汇报,中三的同学们也有一些不同的感悟。
中三A班的时欣宇同学观摩了生物与化学组的汇报:“研究内容非常有趣,有料。只是在科学研究方法上似乎有一点小的不足。”
同样来自中三A班的黄懿同学在观摩后提出了几点小小的建议:“可能是我作为初中生知识有限,一些专业的名词与仪器我不是很了解,部分课题听不太懂。希望能够尽量多做一些解释。”

当然,这一次特需汇报的主角还是那些亲身参与其中的高一同学。汇报结束后,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下面来听听他们的感受:
参与社会与人文二组汇报的唐小丫同学说:“课题做的一般,缺少过程性纪录。听者意识不是很强,我们没有从老师角度研究课题,导致效果一般。总的来说还可以,老师的建议也很中肯。

数学与理工组数学建模小组的李宙怡同学认为:“课题做得很丰富,虽然还没做完,但一定在需要它之前完成。汇报效果不是很好,希望下次可以展示一些更出色的成绩。”
同为建模组的施朱泽翾同学对特需汇报也有着不同的体验:“在紧张的时间中,我们完成了《上海轨道交通换乘优化》这一课题,总体上来说,较为满意的达成了先前预定的目标,但是在细节以及问题的优化上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在我们的特需汇报中,较为全面的展示了我们将近一年来的特需成果,在答辩环节中,较为条理清晰,对于某些问题中的极端情况,考虑的未能周到,课题的普适性还不够。在做特需项目的过程中,我们所体会到的是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体会到的是认真投身于自己所爱的快乐与享受,同时这个过程也给予了我们思维能力以及各方面能力上的提升,当然,在有了前期如此多精力的投入,也希望能有一个好的结果,也是自己投入的回报与对自己的一份肯定。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特需远不止于此,凭着一双双探索者、发现者、发明家与创客的眼睛,我们总能在迷茫的大海中找到一座座闪烁的灯塔。黑暗之中,波涛之间,灯光摇曳,总有一座灯塔等着为你照明。

TIP:高二年级的特需汇报与其余高一年级的特需汇报将于下周三举行,届时请同学们踊跃观摩。

供稿:高一(6)杨飏



高中部
2016年6月6日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