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记中三“文化考察”活动
作者:张瑶 来源:上海市实验学校 日期:2018-11-292463
(图片共5张)

11月22日,中三年级的同学们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考察活动。

第一天,我们参观了纪念治水英雄的大禹陵和“天下第一行书”的创作地——兰亭。在那里,我们不仅体会到了无私为国的大禹精神,还感受到了曲水流觞的闲适心境。
第二天,我们前往柯岩和鲁镇。柯岩集江南水乡的万种风情、古代采石的独特遗景与树林湖泊的自然风景于一体,而鲁镇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走在石板路上,仿佛到了另一个朝代。

要说绍兴最有名的称号,在我看来莫属“鲁迅先生的故乡”了。因此,此行来到绍兴考察,最令我期待的莫过于今日鲁迅故里的行程。

在语文课上,我们学习过一些鲁迅先生的作品,因此对他有了一些了解。他曾是一位出身豪门望族的大少爷,可却恰逢祖父被抓、父亲病逝、家道中落,一下子跌入贫穷的生活之中。在父亲病逝之后,他下定决心留学从医,远渡日本。然而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又见到了中国人看着自己同胞被砍头却麻木自私的行为,促使他弃医从文,毅然回到了祖国。今天到访鲁迅故里,我也终于得以探寻一下这位文坛领袖跌宕起伏的成长之路。
我们最先参观的是鲁迅先生的祖居。不看则可,一看才见识到鲁迅年幼时家中财力雄厚的盛状。在祖居中随意漫步,一间间宽敞的房间规整地排列着,是不少同学惊叹壮观。想象鲁迅先生儿时,在此处出生长大,无忧无虑,起坐出行都有奴仆们伺候。可后来,祖父因事下狱,父亲又身体虚弱,患上了重病,家道中落。此时的鲁迅不得不在当铺与药店间来往,在读书的同时为家里承担生活窘迫带来的压力。子啊这样的额情况下,年幼的周树人摇身一变,从一位阔绰的大少爷蜕变成了一个为父治病而委曲求全的家庭支柱。正是这样的家庭环境,才使他看清了富人与贫民、贵族与百姓的巨大差异。

在描绘自己去当铺换钱、为父亲疗病的场景时,鲁迅先生说自己是从比自己高一倍多的柜台上,从侮蔑的目光中接过钱,再跑去为父亲买无用的中药治病的。若是他没有这段屈辱的经历,就不会认识到贫穷的残酷生活状况以及中医的不科学性,甚至可能像其他纨绔子弟一样写着风花雪月的诗词,在大院中度过一生。如同鲁迅自己所言,“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这一段独特艰苦的人生经历,是鲁迅先生写作时的宝贵财富。

接下来,我们又走访了三味书屋。中二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细细品读后才发觉那位教书先生原来也是个值得尊敬的人,因此格外期待对三味书屋的拜访。这位先生虽然也把做官作为教书的目的来吸引生源,但他有同事放任孩童们爬树画画,保留了小孩亲近大自然的天性,让学童们发挥了天赋。这样一所开放自由的学堂不仅是鲁迅拥有了一个甜美快乐、令人怀念的童年,给予了他从天真调皮的小孩慢慢长大成人的机会,也为鲁迅先生打开思想、接受西学、最后用文学作品感化上万中国人打下了基石。绕道后院,一棵参天古树映入眼帘,回忆起他笔下攀树捉猫、游戏捕鸟的场景,不禁感触颇深:当当年的小鲁迅在这里玩耍嬉戏的时候,谁有会想到这是日后鼎鼎大名的文学巨匠呢?可是,如果缺少了这段肆意玩耍、放纵天性的经历,又何来今日的鲁迅呢?此行来绍兴,四处可见鲁迅一手拿着烟斗、目视远方、好像正在深思什么的形象,那袅袅升起的烟雾中迸发出的文学的火花也正是来源于此吧!

学校中流传着一句话“一怕文言文、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可见鲁迅的文章是我们在现代社会无法轻易理解的。我们常说周树人写作文——只会骂人,但在鲁迅所在的时代背景之下,只有通过塑造人物来讽刺社会现实,将社会的阴暗面剥出来、展现在众人面前,人民才能觉醒,民族方可重生。

记得鲁刚开始参与《新青年》的编撰工作时,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鲁迅先生选择了唤醒那些清醒的人,他用笔和纸,用尖刻犀利的语言,刻画出了以为有一位典型人物——阿Q、祥林嫂、孔乙己、魏连殳……正是这些如今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人物,让当时的中国人觉醒了,造就了今天的中国。可以说,鲁迅先从精神上重塑了中国人。

由此可知,文学可以拯救一个民族,却来源于平凡的生活。


中三(2)班 朱倩华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