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学
读书节系列报道(3)——展览震人心,比赛生感慨
作者:陈丽萍 来源:上海市实验学校 日期:2018-03-292869
(图片共10张)

3月28日,在上海市实验学校第八届读书节的日子里,我校四十位朗读爱好者在学校组织下,来到上海图书馆参观“文苑英华”大英图书馆珍宝展并参加了“向英国文学致敬”的朗读大赛。
进入展厅,同学们安静而有序地登记报名,深受工作人员的称赞。比赛时间是每人五分钟,听候工作人员安排,逐一进入朗读亭。我们的队伍庞大,上海图书馆给我们安排了专场。高中学生在比赛的同时,初中生们先参观。
同学们深深被展品吸引了。在展览面前,有的仔细阅读文字,有的做着笔记,有的拍下照片手稿照片。在夏洛蒂•勃朗特的手稿前,饶思齐说:“一份份手稿刻着岁月的印记静静的陈列着,恍惚间,只觉飞扬的字母化成了勃朗特的身影携着《简爱》正向我缓缓走来——她不再只是教科书上那个冰冷而又遥远的名字。“
进入朗读亭比赛的学生,在等候期间反复练习着参赛作品。出了朗读亭,他们感慨万千。蔡心怡事后写到:“步入展览现场,“文苑英华”四个大字映入眼帘,一股上世纪大英的浪漫气息似乎随之扑面而来。因为是第一次参加如此专业的朗诵比赛,在等待的过程中,我心里还有些紧张,不断地在大厅踱着步,低声练习着我的参赛作品——珀西·比希·雪莱的《两个精灵,一个寓言》。这首诗并不是雪莱的代表作,但我特别喜欢这首诗当中,两个精灵以对诵形式,诉说了穿越黑暗的决心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而这种面对困境的勇气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行文中充满了诗人丰富的想象,不失为一部浪漫主义的佳作。
当我最终走进朗读亭时,我的心一下子平静下来。因为我发现在这私密的空间中朗读一段名家名篇,不会有任何外界的打扰。耳边只流淌着自己朗读的声音,我可以全身心地沉浸于文字的世界中,一个人,用极简的方式——用发自心灵的声音呈现内心最深处的情愫。我对着麦克风安静地读着,感受着文字的力量,在这里,只有朗读和我。还记得董卿在《朗读者》中说道:“从某种意义上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当文字遇到了声音,读者的思想便在那一刻开始与作者产生融合,超乎时间、跨越国度地出现在朗读者的生命之中。”
图书馆看到我们的学生认真、专注、文雅、守礼,对我们的师生进行了采访。蔡心怡、雷与周、王诗芸、饶思齐和顾桂萍老师接受了采访,谈及了参加比赛的感想和意义。图书馆方面对我校师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高一(6)班的蔡心怡同学还参与答题抽中大奖,获得了顾廷龙(上图第一代馆长)手札一份。
此次活动意义非凡,参观,朗读,体会,长久以来,对经典文学的崇敬之情再次被激起,必将激发我们进一步学习经典的热情,激发我们创作经典的欲望。
(顾桂萍、蔡心怡、饶思齐撰稿)



附:

参加朗读亭活动有感一
中三(3)班 王诗芸
前段时间,由央视打造的文化节目“朗读者”引发了全民阅读热潮,其中供大家使用的“朗读亭”也成为了网红。今天,我有幸参加了我校组织的上海图书馆“文苑英华”朗读亭的活动,有感而发写下我的体验与大家分享。
我的朗读序号较靠后,等候期间,我在展览馆中逛了起来。重点关注的当然是英国大作家D.H劳伦斯,因为我今天朗读他的作品。在一份份微微发黄的手稿和细致的作者介绍中,我逐渐了解了劳伦斯艰辛坎坷的一生。劳伦斯很早就患上了肺病,并且一直颠沛流离,生活困苦,因此在44岁的年纪里,因为患上肺结核而英年早逝。我朗读的文章《鸟语啁啾》正是他在颠沛流离时写下的。虽然那时他身体虚弱而且自己写的书稿《虹》、《儿子的情人》中因为大胆的写出了人性的欲望,被认为是不堪入目的文章,不受出版商和政府待见,但他并没有为此而彻底消沉。
而后,我因顾老师的推荐参加了一次短小的采访。尽管在镜头外我讲述得很流利,但在镜头前却屡次因为紧张停顿或说错字。那时我很着急,满头大汗,但在摄影老师和好友的鼓励下重新定下心来准备。在经历几次的斟酌语言和试镜后,终于拍出了令我和摄影老师都满意的视频。在视频中我谈到了自己对劳伦斯的钦佩之情,尽管劳伦斯生活处于低谷期,但他依旧在文章中自勉并鼓励别人,即使是在生活最贫困最艰苦的时候,也不能放弃希望,要相信生活处处有美好。在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我就被劳伦斯洋溢着生命体验和丰富意象的文章所吸引,下定决心要声情并茂的朗读出这篇文章。在朗读亭中,我缓缓且清晰的读出每一个字,发自肺腑加入深切的感情,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整篇文章读罢,我却还沉浸在字里行间震撼的魅力中。亭子的门打开的“咔擦”声惊醒了我,我意犹未尽地走下朗读亭...
这次活动着实让我被文字吸引,深刻体会到了它的魅力,更从中品出值得我追求的乐观精神,着实收益颇丰。

参加朗读亭活动有感二
穿越时空的泛黄手迹(陈言)
今天参观了“文苑英华”大英图书馆珍宝展,展览里陈列着五位英国文坛上的著名作家的真迹手稿,以及那些作品的中文译本的发展。
五位作家可谓是风格各异,但他们的名字都为世人所铭记。玻璃柜里,那一份份手稿,无声地叙述着那些大作家们的故事与思想。雪莱的手稿纸张轻薄、折痕明显,或许是他将其夹在书里随身携带;夏洛蒂·勃朗特在工工整整地誊写简爱时,是怀着怎样期待与不安的心情呢?
望着那些译本,很多印刷时间距离现在已有将近一百年了,泛黄的纸张,从右向左排列的繁体字,无一不彰显着自己的苍老的年纪。说来倒也有趣,《简·爱》第一次被翻译时,译者认为这只是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而已,靠着自己对言情小说的理解,删改了一些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思想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本书细细研究,其中隐藏着的更深刻的道理,女性对于公正待遇、自己的权利的追求,像沙砾中的金子,终于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这是不断思考的结果。以书本为纽带,思想的火花跨越时空碰撞在一起,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芒。
我想这就是书本的力量,能够跨越语言与时间的障碍,得到如此深刻的体会,岂不美哉!

参观朗读活动有感三
与经典对话(陈依凡)
今日来到“文苑英华”的展览现场,踏入展厅的刹那,浮躁与喧嚣被隔在门外,唯余心灵上的安宁。
我从展架之间走过,看着墙上印刷的作家的生平,他们的时代与我们被玻璃巧妙的隔离,又添语言与文化上的隔阂。间或有三两观者鱼贯而过,笑谈墙上的“外国人”。
真是这样?我沉默的看着作家们的生平与他人对他们的评论,忽而惊觉自己的荒谬:文以载道,道无国界之分。当一个灵魂开始思考,开始发光,开始照亮了时代,语言这样薄弱的壁障就不值一提了。
“您好?”我半开玩笑般的对T.S.艾略特的信稿打了招呼。
艾略特先生摘下自画像上的小圆帽,向我微微致意。
文苑英华,上海欢迎你的到访。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