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学
特需之路第二弹---在聆听中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
作者:瞿祖芳 来源:上海市实验学校 日期:2017-09-302242
(图片共3张)


两周一次的特需考察又开始了!9月27日,我们有幸旁听了一个“大咖”云集的学术会议——由上海市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盟举办的“微生物组研究”报告。
首先登场的是主报告人赵国屏院士,他为我们概括地介绍了微生物组与微生物系统组的差异与关联。生动有趣的解说配上细致的PPT文字内容,为我们所有人开启了一扇崭新的微观科学之门。
接下来就是几场精彩纷呈的分报告了,各位报告人从他们各自研究的领域出发,让我们从不同方面窥探到了微观世界的奇妙。
最“微观”的当是房静远教授的报告:“人们虽一般不把细菌感染作为肿瘤发生的主要原因,但肠道内的微生态会参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在PPT所展示的大数据样本表格上,我们可以看出,具核梭杆菌在大肠癌组织中含量特别高,而且会促进术后化疗时癌细胞的耐药性。房静远教授研究的目的是关闭肿瘤细胞中的两个RNA,诱导一种名为自噬的细胞存活机制,这个研究结果已经被发表在《Cell》期刊上,为人类克服癌症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与我们生活最息息相关的是徐健教授的报告:“微生物组:从元基因组到单细胞分析”。分析对象则是龋齿的预防。众所周知,龋齿是如今一个严重的口腔问题,牙齿从健康状态到被蛀掉大约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徐健教授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检测牙齿上的共生菌群,收集大数据进行比对,寻找这个过程的中间阶段,也就是“亚健康状态”,让人们防患于未然,或者在可逆状态进行治疗。
焦念志教授的“中国海洋微生物组”则放眼宏大的环境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样在治理碳排放问题上义不容辞。因为做不到硬性减排,研究者们就从另一个角度着手,即增加海洋碳汇。为了保证海洋储存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调节大气的功能,可以采用颗粒有机碳、溶解有机碳、降低陆地的施肥等途径。
这些都是最前沿,最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而创新的思维同样离不开技术与信息的支持。每一场报告中,必定提到大数据,譬如检测共生菌群亦用到了分析单细胞的拉曼分选技术。还有更多、更多……
在这场报告中,虽然我们对于其中较有深度和学术性的内容听得云里雾里,但也受益匪浅,赵国屏教授说,微生物学是一门会聚众多领域的交叉科学。而其他专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一个研究的发表,都是团队人员合作的成果。无论是哪个专业——微观也好,宏观也好——只要用心,总有成功的舞台。 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要会十八般武艺,要懂得合作,要有情怀……相信未来的世界,会留下我们SESer成功的身影!


供稿:高一(6)班 蔡心怡、蔺菱

高中部
2017年9月29日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