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学
转载解放日报:休学一年“搞创作”,能否推广?
作者:上海市实验学校管理员 来源:上海市实验学校 日期:2010-11-222777

休学一年“搞创作”,能否推广?
——上海实验学校“创作假”故事追踪报道
2010年11月20日 06:科教卫·社会新闻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李爱铭
本报记者 李爱铭

上海实验学校高中生小苍破格获准“创作假”的故事昨天在本报刊出后,引来社会广泛关注。小小一张“创作假条”,其突破意义是什么?能否推而广之?可能会触及教育改革哪些深层次问题?来自一线的名校长、市教科院专家及市教委有关人士对此展开了热议。

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差生”

“一不小心,这样的孩子就会成为差生!”上海教育功臣、闸北新八中校长刘京海与上海实验学校校长徐红,对小苍这类孩子的认识不谋而合。刘京海提出,批准“创作假”的最大意义,是在孩子个性特长发展与基础教育刚性要求之间找到了一种变通办法。小苍们遇到的问题,根源在于基础教育要求过高、占用太多时间,制约了孩子的个性特长发展。“对普通人和科学家的科学素养要求,肯定是大不相同的。但当下,中小学教育不是以普通人的标准,而是以科学家的标准来确定核心知识。标准就高不就低,孩子样样要达标,势必觉得吃力。如此一来,很多某方面有专长的孩子,由于总分不达标,反而沦为差生。”

小苍获准“创作假”的意义,还在于在统一的班级授课制下,对孩子个性爱好的兼顾和尊重。上海教科院普教所副所长汤林春认为,当前中小学的教育模式,带有浓厚的“工业化”色彩:统一课表、统一进度、统一老师……这种“标准化流水线”传授课本知识是高效的,但因过度“预设”、孩子被动学习,在发展个性、培养创造力等方面难免产生局限。创作假、考察假……适度制造“弹性”,无疑是一种有意义的变通。

批准“创作假”的意义,还在于学校对“人才观”和“教育观”的反思。刘京海提出,社会对人才的使用都是扬长避短,教育要为社会培养出合格可用的各门类人才,一定要促进孩子各自“扬长”发展,而不要一味“避短”。否则,为了避免“短板效应”,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变得机械、趋同,丧失个性和创造力。

弹性教育难越“升学率”瓶颈

小苍的困惑,看起来是一个“偏才”遇到的个别问题,实际上却是所有师生都要面对的共同问题。专家提出,文理兼通的孩子毕竟是极少数,多数孩子都会偏文、偏理、偏工等,“社会上的人才都分为不同门类扬长使用,为何在学校里却要‘求全’,要求孩子样样都好呢?”

尊重孩子的爱好与专长,说到底,就是要因材施教,增加教育弹性,在课程和年级设置方面,给不同孩子不同的“菜单”。同济二附中校长刘友霞利用在美国做 “影子校长”的机会,深入研究了美国的课程体系。她介绍,美国中小学最大的特点是走班制,学生从三年级起就根据各自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课程。有些高中课程从“合格”到“大学预科”,分五个层次,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弹性课程、弹性学制,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创作假”等矛盾。它能否在本市推广?上海实验学校作为本市唯一的十年一贯制弹性学制学校,已率先进行“弹性教育”探索。学校的“直升制”为不少毕业年级学生提前“松绑”,部分提前完成学习并有明显特长的学生,经审核可获得为期8周的自主学习机会。学校为其提供专门的自主学习室,并为不同学生提供特需课程,如地铁客流研究、模拟联合国活动、艺术特长等等,让孩子暂时放下应试压力,自由发展专长。

但这种模式想要推广到全市,不少校长认为困难不少。一来,目前全国和全市的中小学学制设置相对固定,学校层面很难突破;二来,对中小学的评价,难逃中考和高考两关,“升学率”仍是主要标准。学生“放羊”发展素质特长,最终代价可能很“惨重”,学校不敢冒险。

所幸,增加教育弹性已进入教育管理部门的视野,并列入未来的教育改革。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倪闽景透露,对于选择能力较弱的低年级段,将鼓励学校开设微型课程,增加自由选择的时空。对于高中阶段,将逐步推行“学分制”,以课程模块制代替年级制,并对同一课程提供多层次的选择菜单,更好满足孩子的个性发展需求。

多元发展大学必须“接棒”

在中小学,孩子个性得到了自由充分发展,但到头来,高考录取的总分、能不能进心仪的高校和理想的专业,又往往取决于所有学科中的最“短板”。如此一来,还有多少孩子和家长敢放弃“短板”,扬长发展?

刘京海提出,学生特长发展如果与高考不挂钩,那高中校长只能是“自作多情”,难以推进。“尊重孩子的爱好,关键是要将其专长纳入大学选拔的范围。比如不少孩子都像小苍一样有作家梦,是不是可以将文学专长纳入中文系录取标准?而对那些不会从事数学专业的人,数学只要学到二元一次方程即可,考三次、四次方程那么难,又有什么必要?”

人才多元发展,高校如何接棒?这对教育招生改革提出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