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学
“智”造重器,“匠”领时代——高一(6)班第九次特需通识课程
作者:袁万萍 来源:上海市实验学校 日期:2020-12-143276
(图片共7张)

     12月10日星期四下午,高一(6)班同学历经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到达了临港新片区科技基地。开展第9次特需通识课程的学习。

车辆经过壮阔的东海大桥,城市道路却平直如高速公路;穿越一段隧道后,原本晴朗的天空忽然下起小雨,随后愈演愈烈。其实,这里并非固有的城市规划,而是属于智能网联汽车的调试区域。该园区针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可能会影响自动驾驶的因素,提供了诸多不同地形与天气环境下的模拟测试。工程师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车辆在公路上的调速过程完善基本性能,或是在雨幕的遮蔽下设计加强探测器的识别能力。而这些严要求、高标准都是为了确保智能网联车能够在正式投入使用时万无一失,更好地保障乘客的安全。

下车后,讲解员老师首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关于智能车辆的讲座,他重点介绍了目前实验中探测周围路径的两种基本方法:利用车载雷达,或是连接道路网络。随后,老师解释了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点与意义。我国自动驾驶领域正在积极尝试推进道路网模式,它的普及可以让车辆更加准确,迅捷地接收路况信息,并及时反馈本车的信息;而完善的交通系统能够大大减小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对提供技术方面的简化与生活方面的便利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学们又在车间技术人员的解说下近距离地接触了一辆智能网联巴士,了解到许多探测机械的优劣与作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AA摄像头……这些功能元件各司其职,最终组装成了一辆拥有“八方慧眼”的公交车。这些走在科技前沿的设备,凝聚着电子时代创造者与引领者的智慧,这是历经不断的磨练与修改后的成果。解说老师从与汽车定位有关的北斗导航系统讲起,强调了由国家自主研发先进技术对于我国在国际上站稳脚跟的必要性:“我们之所以要投入大量精力研发自己的导航系统,就是为了可以在这项技术上不受到别国的制裁。”可见民族工业,民族科技把握着一个民族的命脉,更是科研攻坚力量、大国风范的展现。

第二站,同学们乘车来到了上飞飞机装备制造基地,这里正是许多国产飞机中后机身的“诞生地”。国产飞机制造技术的完善和成熟预示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崛起,承载着无数飞天梦的国产大飞机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车间的气氛严肃而紧张,技工们全神贯注,目光紧紧地锁定在面前的部件上,不论是舱门,舷窗,还是螺丝钉纽,都是他们以最专一与严谨的状态对待的零件,不可以有丝毫偏差。偌大的工厂一片寂静,同学们也不觉放轻了脚步声,只能听见机械操作的声响。入口的技能板记录着每一名技工的技能掌握情况并按照能力排了名,仿佛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只是比拼的是技工们的操作与态度,良性竞争恰能激发劳动者的激情与动力,更加投入于一线的生产制造之中。中国庞大的飞机工业正是在这样一尘不染的工厂、一丝不苟的专注和精益求精的追求之间逐渐迈向繁荣。

离开这一片区域,无人车间中一片忙碌景象,大大小小的零件被灵活的机械手臂挪运至下一个加工点,又很快完工,整齐地堆放在了一起。智能机器人被引入之前,完成该车间的工作至少需要96个人,程序繁琐,耗费人力。而现在,看似繁忙的车间中事实上只有4名员工,每人操作不同的流水线,却是同样高效。机器在程序安排下有序地运作着,每时每刻的运动轨迹展现在智能汇总面板上,令人不禁惊叹于科研技艺为各工业领域带来的突飞猛进的腾跃。在中国的科技事业中,不仅需要臻于至善的工匠精神,更需要不断创新的技术作为前进的基石。走出工厂,曾见到那样工整甚至说是庄严的场景仍使大家难以忘怀。

在返回途中,导游说道:“今天的旅途虽然只有半天,但希望能给你们留下一颗记忆的种子,这样你们在多年以后选择专业的时候,或许能催发它,想起一个为国家建造大型飞机,为国家研发智能汽车的梦想。” 本次考察的目的地临港新片区虽然较远,有大半时间在前往目的地与返程的路途上,但我们却得以在短暂的旅途中觅得紧跟时代科研精神的密码,更为未来的发展与希望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我国科研技术的未来,依然一直“在路上”,在一条终点未知而前途坎坷的道路上,但我相信,在民族智慧凝结的光芒照耀下,在每位匠人的刻苦钻研与奋斗下,迎接我们的,必定是新时代的蓬勃热量。


撰稿:高一(6)班  李织素,卫宇珊

摄影:高一(6)班  郑婷方



                                                                                                               高中部

                                                                                                          2020年12月14日


X